国产CHINESE在线男同,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,日本免费不卡一区最,免费国产作爱视频网站

 
榆亞鹽場: 從輝煌走向式微的鹽業變遷史
來源:三亞新聞網 | 作者:. | 發布時間: 2016-09-19 | 70090 次瀏覽 | 分享到:


2013-10-20 10:11:05

凌晨六點,工人們在鹽田內收鹽。由于天氣炎熱,工人們一般都在凌晨四點開始收鹽

凌晨六點,工人們在鹽田內收鹽。由于天氣炎熱,工人們一般都在凌晨四點開始收鹽

工人將濃度達標的鹽水通過水渠流向下一道鹽田。

工人將濃度達標的鹽水通過水渠流向下一道鹽田。

  文/本報記者 曾凡容 圖/本報記者 翁葉俊 攝

  人們都知道農業是一個季節性、靠天吃飯的行業。但是在工業行業里卻有一個工種仍然是靠天吃飯的,它就是海水曬鹽。鹽乃國之重器,鹽稅支撐了中國幾千年的稅收。從唐代起,三亞近海百姓就煮海水為鹽。充足的陽光、平坦寬闊的海邊灘涂使得三亞曾是一個盛產優質日曬海鹽的天然“大鹽場”,甚至撐起了三亞財政收入的大半邊天。隨著三亞城市的發展,昔日的萬畝鹽田已經不復存在,目前只剩下榆亞鹽場駟軒分場里那1700畝灘涂,成為了三亞最后一片鹽田。

    “三亞鹽”享譽全國

    早在唐代乾元元年(758年),海南島就有近海老百姓煮海水為鹽的記載。儋州市至今仍保存著的1200多年前老百姓鑿石為槽盛海水曬鹽的千年古鹽田遺址,記錄著海南島人民最早利用太陽光和海水曬鹽的聰明才智。

    三亞地區也是一個著名的鹽鄉。三亞產鹽的事最早記錄在《唐書》中,《唐書·地理志》中這樣寫道:“乾元元年,寧遠、振州等縣有鹽。近海百姓煮海水為鹽,遠近取給。”振州,就是歷史上的三亞。當時的百姓,煮海水為鹽,煮來的鹽除自用之外,主要用來跟山區里的人交換生活用品。因為交通不便,不存在大規模的生產和銷售情況。

    宋代以后,官府派駐機構和官員對鹽戶做了正規的管理,因此沉重的苛稅負擔和任意增加的稅額稅種也出現了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產鹽戶跟別的農民、漁民一樣,被各種苛捐雜稅折磨得喘不過氣來。三亞鹽業被官府越管越死,因此一直局限于“煮鹽”的小規模生產,從來沒有大的發展。

    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,由南海各地漁民集居三亞港形成邊陲漁業墟。當時的經濟結構很單純,漁民靠淺海捕魚收入維持生計;鎮民開始大規模修建鹽田,發展鹽業生產。清代同治八年,廣東電白縣紅花尾人李隆春先到崖州三亞港考察。然后召集州人投資,首先開辟了潤和鹽田。在其后的六十年里,有很多人到三亞集資興建鹽田。當時的鹽田從三亞逐漸發展到紅沙,共建87個鹽漏。由于建造質量上乘,生產能力頗高,1935年至1938年最高產量達68萬余擔。三亞鹽在外銷過程中,逐漸出名,據資料記載,月川人林瑞川就是跟廣東商人合作辦鹽業公司,曾經在三亞名聞一時。民國四年(1915年),瓊州鹽業開放經營,各路鹽商大賈云集,紛紛前來參與鹽業運銷。資料記載,至民國初年,整個海南島上共有運鹽場館20家,三亞港便占13家。《海南自治州概況》一書記載,“當時三亞、榆林、藤橋為產生鹽(即日曬鹽)區域,保平、九所為產熟鹽(煮鹽)區域,而營鹽業以三亞港為最盛,計有鹽田十七區,每區資本大者四五萬元,小者七八千元,年產鹽達三十余萬擔。”

    1939年2月,海南島淪陷。很多鹽場主紛紛逃跑,鹽田無人管理。有些鹽場被日本人掌控,多數停業破產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鹽田又回到封建把頭、經理、官僚手中。鹽工大多數住在基圍上,茅草為蓋,椰子葉編片當墻,稻草為床,終年以扁豆醬為菜,稀飯薯干拌著吃,生活十分艱苦。鹽的生產有季節之分,一到雨季不產鹽了,鹽場就會大規模地辭工,只留下少數技術工人。被辭的外來工人生活失去依靠,淪落到無衣無食的境地。

    建國以后,政府把幾家私營大鹽場合并起來,改造成國營大鹽場——榆亞鹽場。翻身得解放的鹽場工人們生產熱情高漲,積極參與技改,幾次大的技改項目都在島內領先。經過技改的榆亞鹽場生產力大幅提高,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,很快,便有了萬畝鹽田。

    時間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,三亞面臨大開發和全新規劃。榆亞地區原有鹽田11000畝,其中在三亞市區內9000多畝。現已征用為城市建設用地。榆亞鹽場的江場長回憶到,當時榆亞鹽場的鹽田被政府收回,準備重新開發。此后開發的腳步一發不可收拾。市區里的鹽田逐漸淡出。到今天為止,萬畝鹽場碩果僅存的就是榆亞鹽場駟軒分場那1700畝的鹽田。

    質樸的傳統曬鹽法

    從三亞市區往東,沿著榆亞大道前行,駛入亞龍灣路后,在一個前往安游的路口右轉,不多遠你會發現一片廣闊的田地。整整齊齊的田埂把田地隔成一個個矩形,偶爾會看到一兩條裝滿水的水渠。如果不是被告知這就是鹽田,記者還以為這是一大片稻田或菜地。榆亞鹽場駟軒分場的場長黃善清說,由于9、10月份還處于三亞的雨季,所以鹽場還處在停產狀態。如果在產鹽旺季,遠遠地就會看到鹽田邊堆起的一個個小“雪山”,特別壯觀。

    下個月鹽場就要開工曬鹽了,所以工人正利用現在的空閑時間進行檢修。他們在鹽田上修整田地,清掃結晶區的泥土,加固收鹽的鹽耙,干得熱火朝天。站在鹽田邊,望著這片1700畝大的鹽田,眼睛頓時明亮了,心也跟著寬闊起來。

    資料顯示,海南島天然日曬鹽產區主要分布在本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岸線上,海水濃度高,常年保持在3.5波美度左右,是世界咸海區之一,有利于發展海鹽生產。而且曬制海鹽的原料——海水清晰純凈,無污染。根據歷年國家海洋環境質量公報,海南島四周的海水質量是最優的。PH值為8.36,鈉鎂比值高達8.3,是國內其他海鹽區無法相比的。此外,經中國權威檢測部門檢測,海南島鹽中富含人體需要的鈉、鈣、鎂、鉀、鐵、鋅、鍶、硒、碘等多種微量元素。尤其是鍶(Sr)的含量高達35MG/KG,比福建鹽的5.5MG/KG高出6倍,比日本同行業的2.91MG/KG高出12倍。因此,海南島鹽口感好,味道清純鮮咸,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。

    黃善清說,榆亞鹽場的曬鹽法和樂東縣鶯歌海鹽場的曬法還不一樣。鶯歌海的鹽運用了機械化的生產。而三亞的鹽是保留傳統工藝的曬鹽法,全靠自然蒸發結晶。其工藝流程一般分為納潮、制鹵、結晶、收鹽四大工序。納潮把海水引入鹽田,再進入蒸發池,利用日光和風力蒸發濃縮海水,使其達到飽和,進一步使食鹽結晶出來。這種曬鹽法需要在氣候溫和,光照充足的地區選擇大片平坦的海邊灘涂,構建鹽田。鹽田一般分成兩部分:蒸發池和結晶池。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,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,再倒入結晶池,繼續日曬,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,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。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。

    在蒸發池這部分,又分為三類,分別是低級蒸發池、中級蒸發池和高級蒸發池。海水的濃度在這三個蒸發池中逐漸升高,最終飽和進入結晶區。在不同的蒸發池里海水中的雜質和不好的成分都會被分別析出,最終出產的都是純度高且干凈的鹽。在高級蒸發池中鎂被析出,因此鹽中的鎂含量低,沒有苦味。這也是三亞的鹽和樂東鶯歌海的鹽不同之處所在。

    黃善清介紹說,從納潮到收鹽,一般要20天的時間,如果天氣不好就會需要一個月。對三亞來說,雨季到來之前的上半年是主要的產鹽期。即使到了即將收鹽的結晶期,如果下一場大雨來不及搶收,整個過程全部歸零,所以生產鹽是靠天吃飯。早上天氣較涼爽,所以工人早上一般三四點鐘便開始工作了。

    三亞鹽業帶動經濟發展

    歷史上,三亞鹽業發展最鼎盛的時期,三亞港顯然成了附近甚至島內的重要商貿樞紐。據一些知情人士回憶,當時除了附近村莊的人在鹽場打工或者碼頭打工,島內樂東、東方等地的人為了謀生,也紛紛來三亞打工。而打工所從事的主要行業,也是跟鹽業相關的生產運輸。

    榆亞鹽場駟軒分場場長黃善清父母都是鹽場的職工。他自己也在鹽場工作了三四十年。從出生到現在他都生活在鹽場里,對于榆亞鹽場的變化感慨頗深。

    小時候,黃善清每天都在鹽田里玩,捕魚、抓蟹、在鹽堆里打滾,這種親近大自然的娛樂方式他至今都記憶猶新。但是鹽場的工人卻特別辛苦。黃善清說,當年他父母早上三點就起床去曬鹽,七點了馬上回家給孩子做早飯,然后繼續工作,中午要加班,晚上還要開會學習。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但是第二天仍照常上班。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,相比其他工作,能夠在鹽場上班還是不錯的。

    當年,鹽場采取多種措施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,進一步激發工人的生產熱情。當時,榆亞鹽場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小學、醫院,并且每個分場都派出衛生員24小時值班,工人一旦中暑或生病都能夠得到及時救治。同時,工人們不再像解放前一樣赤腳干活,鹽場每個月都發一雙鞋子和一件雨衣。

    此外,鹽場還進行技術革新推行科學曬鹽。1958年初鹽場一位叫陸文祥的同志,根據榆亞鹽場實際情況,改造設計出一種高約5米、鐵軸、鐵牙輪的自動轉向風車代替人力水車,把工人從人工抽水的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。因為對生產貢獻大,鹽場獎勵陸文祥100元人民幣作為鼓勵。那時候,鹽場干部月工資才20多元。70年代末有人不滿足于風力水車,大膽引進推廣電力泵抽水,一直沿用至今。還有人對曬鹽工藝流程進行改革,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生產管理制度。

    那時候工人干勁特別高,鹽的產量也很大。榆亞鹽場史記載:從1950年代開始,榆亞鹽場的原鹽就以色白質優而享譽內地,很多香港、廣東人指定要三亞的鹽,因此被廣大用戶美稱為“三亞鹽”。而且作為海南島最大鹽場之一,榆亞鹽場為新中國鹽業技術革新,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1960年代至1970年代,崖縣(三亞市前身)稅收的60%多來自榆亞鹽場。

    三亞鹽業走向式微

    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,鹽的稅利收入是歷代官府的重要財源,國家對鹽業的控制很嚴,鹽業與國家的經濟、政治、軍事以至社會、文化的發展都有密切關系。現在國家對鹽還是采取統購統銷的政策。

    1992年之前,三亞河兩岸50米內多是鹽田,那時榆亞鹽場在市區的鹽田有9000多畝。今天三亞市區的美麗之冠、鹿回頭公園以及三亞市公安局、財政局、時代海岸等所在地,曾經都是榆亞鹽場的鹽田。現在的月川村、榕根村、豐興隆社區當時也都是鹽場的工區。

    駟軒分場的黨委書記林榮倫說,當時的三亞城區多數是鹽田,市政府的對面就是大鹽田,鹽田在市中心,這種現象是真正的三亞特色,據他留意,即使在全世界,這樣的例子也少見。

    這種“鹽田在城市里,城市在鹽田里”的獨特景象充滿了濃濃的山水田園風情,有一些老市民對那時的城市面貌多少還有些留戀,“一眼能看好遠,水靈靈的又通風,很干凈涼快。”市民老陳回憶道。

    隨著三亞城市的大開發和全新規劃,從1992年底開始,榆亞鹽場的鹽田被征用為城市建設用地,市區里的鹽田逐漸淡出人們視線。到今天為止,萬畝鹽場僅存的就是榆亞鹽場駟軒分場那1700畝的鹽田。如今,真正曬鹽的職工也只有一百多人。由于曬鹽受天氣影響,再加上現在人口增加,排入海里的淡水增多,海水濃度低,蒸發慢,影響了鹽的產量,目前駟軒分場年產鹽也只有2000多噸。鹽田的經濟效益并不好,有很多職工已下崗或者病退。

    在新的城市規劃中,這最后一片鹽田也將有所規劃。或許一兩年后,這一片鹽田也將被高樓大廈所替代。黃善清說,他有一個想法,以后爭取留一小塊地來繼續生產這種自然蒸發結晶的鹽,專供游人體驗和參觀,讓這種傳統曬鹽法保存下去。

    版權保護
  • ?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“海南鹽業...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其版權歸海鹽網站所有,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海南鹽業網站”。
  • ?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“海南鹽業...”的所有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?如果您認為本網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聯系本網站。
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, 视频区 国产 欧美 日韩,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, 国产 网站在线观看播放,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